昆山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在基层建功立业他用ldquo昆山方 [复制链接]

1#

记者:王营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编者按:

他们,是医生;他们,多用方言与患者交流;他们,在岗位上奉献芳华;他们,也一样为人父母子女,一样对家人满心的爱和不舍;他们,就是扎根基层,在县域耕耘的品牌医生。

健康县域传媒团队通过医院后发现,一大批有技术有口碑的医生选择扎根县域,在基层的平台和岗位上建功立业,服务一方百姓。

从今天起,健康县域传媒将陆续推出“我在基层建功立业”专题文章,寻找基层那些名医、暖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自信。医院推荐。

联系人:万笑笑王营

一位医生、一个科室、一段历史、一份事业。这句话来描述一位扎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医生再合适不过。本期“我在基层建功立业”,寻找基层名医,走进江苏医院(以下简称“昆山一院”),讲述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炎的那人·那事。

“大家对张主任的医术和医德特别信任,我们亲戚朋友如果有神经内科方面的问题,都会咨询他,挂他的号。”当得知我们想寻找一位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名医时,昆山一院的一名医务人员脱口而出“神经内科的张炎主任”。

张炎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大学,分配到医院,成了一名普内科医生。年,神经内科专业组建立,他是组里3名医生中最年轻的一位,从此这个学科就成为他的主攻研究方向,当时年仅28岁。

每一位科主任,都是从小医生做起,但不是所有小医生都能成长为科主任。20年过去了,张炎已然蜕变成昆山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也成了当年把他带入神经内科领域王万华主任的得力助手。

一个人,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最为艰辛。作为一名医生,处于这个阶段就更为艰辛。采访过程中,当记者谈及张炎的家庭时,他停顿了5秒钟,这个停顿背后我们已经读出了无奈和愧疚。

1

“土生土长”的神内人

从一名医学院刚毕业的医学生,到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临床医生,需要良师、良好的氛围和自身悟性,三者缺一不可,关于这三点,张炎都遇到了。

说张炎是昆山一院“土生土长”的神内人很贴切。“身边高年资的医生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身边的低年资同事是我看着他长大”。张炎打趣道,临床科室最重要的都是围绕治病来治疗,这么多年来,我们科室沿袭下来的是对待患者价值观上的一脉相承。

“年我入职时,昆山医院,还没有神经内科专业,当时我是在大内科工作。”张炎笑着说,把我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带入医生这个职业的引路人,是现在心血管内科的谷惠敏主任,而把我带入神经内科这个方向的是现在神经内科王万华主任。

在张炎眼里,谷惠敏更像一位大家长,先是传授他对医学的理解,又是无私地传授技术,然后远远地望着他成长。

“神经内科刚成立时,只有王万华主任、一个师姐和我三个人,虽然谷主任在心内科,但特别关心神经内科的发展,经常给我们‘开小灶’。”张炎认为,医疗技术总是要有突破的,这样才能服务本地域的百姓,否则昆山的医疗卫生事业在这方面永远是个短板。

“年,科室最早在苏州地区开展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目前开展的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已达到苏州地区领先水平,曾获得苏州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张炎告诉记者,这项成就也是在谷惠敏主任的鼓励下,王万华主任的带领下,科室成员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如今,昆山一院由二甲发展成三乙,在医院发展的同时,科室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床位由年的27张扩大为普通专科床位44张,神经监护病房(NCU)18张。神经内科由曾经的一个专科小组,年已经迅速成长为昆山市重点专科,年入选苏州市第一批“溶栓地图”医院,年建设成为苏州市卒中中心,年建设成为综合卒中中心。

2

优秀的神内人,要有扎实的普内功

“神经内科的病种非常丰富,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神内医生,普内知识一定要扎实。”张炎举例道,比如呼吸内科出现的呼吸衰竭、消化内科或糖尿病患者出现的昏迷,这些都不是神经内科的知识,但往往会邀请神内科医生会诊。“很多的疑难杂症有时是其它专科病的终末期,这时候需要神经内科医生从千丝万缕中捋出属于神内的方向,又要分辨出是哪个科室的病种。”张炎说。

“医院相比,基层医生的工作量更大,花费的时间更多,大医院平台大,患者更信任医生,很多时候,医院的医生为了赢取更多患者信任,主要的时间都用在和患者的沟通上。”张炎对此很无奈。

昆山市作为江苏省直管县级市,乘坐高铁到苏州和上海只有20分钟车程,还可通达浙江。明显的地理优势,反而成为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的“绊脚石”。

年张炎曾经接诊过一位急性脑梗患者,是昆山市的一位退休干部。一般患者急性期NIHSS评分大于6-7分时,已经需要做溶栓手术了,当时这个患者的评估是12分。张炎给他提出了自己的诊疗方案:“如果按照静脉溶栓手术通不了,可能还会有危险或者残疾的情况发生,建议做神经介入取栓。”由于距离上海近,患者家庭条件也好,因此患者对张炎提出的“昆山方案”还是不信任的,医院的想法。

张炎在DSA室做介入手术

“时间就是大脑,发生脑梗,在三个小时内做静脉溶栓手术最好,患者咨询了一圈,最后还是决定采用‘昆山方案’,只是这个过程已经耽误了50分钟,万幸的是,现在这个患者恢复得很好。”张炎笑着回忆,从患者的不理解、不信任到最后的痊愈,这件事对科室的全体医护人员来说是很大的激励。

“医院,大家对张主任的评价都很高,专业方面精益求精,最让大家钦佩的是,在张主任眼里,只有医生和患者,没有穷人和富人,对待所有患者都一视同仁。”昆山一院的同事说。

3

技术活要从日积月累中练出来

年从一名住院医到年被评为主任医师,张炎用了18年。对于自己的职称之路,张炎还算满意。

“成长的蜕变自然少不了付出和艰辛,看得书要比别人厚,研究的案例要比人多,思考的课题要比别人新。除了天赋,更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张炎说,必须要有几十台、上百台的重复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外科医生的手才能从一台台手术积累中练出来。

张炎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迷迷糊糊地从睡梦中叫醒走进DSA室。谈起自己在神经内科的成长和发展,张炎用了“坚持和隐忍”来形容。

“我是和科室、医院一起成长起来。年,随着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成立,我被提拔为科室副主任。”张炎介绍道,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昆山一院神经内科逐渐形成了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癫痫、痴呆、帕金森病、脊髓病、脱髓鞘病、周围神经病变、肌肉疾病等专业特色。特别是总结了一套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感染预防、规范性治疗、护理及康复的经验,开设脑血管病筛查门诊、卒中门诊、癫痫门诊、帕金森门诊等专病门诊,成功救治了大量重危病人,降低了病人的致死率,致残率。

在张炎的思想里,他一直认为医生辛苦是应该的,没有节假没有双休,甚至过年还在岗都是“自找”的,因为选择了这份职业。

“我们医生的工作状态和电视剧里的完全不一样。想要晋升职称,想要提升技术,不加班熬夜是绝对不行的。”张炎告诉记者,在昆山一院的医学前辈嘴里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觉得很累,那就对了,自己必须要接受自己是一名医生”。“思想和心理上先接受自己是一名医生,以后的工作会好开展很多。”张炎说。

经过17年的发展,昆山一院神经内科拥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6名,其中,在职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7名,在职硕士研究生2名。科内医院、苏大附一院、附二院进修学习过。

4

只有患者安全,医生才安全

“谷惠敏主任的工作经验和接诊经验非常丰富,我还是一名住院医的时候,她就时常教导我们有些患者是来看病的,有些患者家属别有用意,一定要互相尊重,学会观察。只有患者安全,医生才安全。”张炎回忆道,作为一名科室管理者,既要给患者看好病,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关键时刻即使遇到医患矛盾,也不能退缩,敢替科室中的医护人员“担事儿”。

每周五全天,张炎出门诊。现在他除了门诊还要承担手术介入、科室管理和学生带教工作,想要找他看病却挂不上号的患者大有人在。早上换上白大衣,处理完科室工作,张炎直奔诊室,开启一天的“久坐”模式。有时候刚到诊室门口,患者就会把他团团围住请求加号。

“那你会不会同意加号?”面对记者的提问,张炎回答得很干脆“会,但不会无节制”。

“有些医生坚决不会加号,认为加号对那些熬夜排队挂号的人不公平,也有的医生会担心加号成为医患矛盾的导火索,其实这个时候就要体现医患沟通技巧了。”张炎举例道,医生长时间坐诊就像长时间开车一样,疲劳驾驶的状态肯定不好。

“每次加号到中午12点半时,如果患者还想加号,我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不起,我已经连续4个小时工作了,现在需要调整一下状态,下午1点再给你看好吗?’往往这个时候,患者都是可以理解的。”张炎谈道,相反,如果医生甩给患者一句“我不看了,再看我就要累死了”,这种情况下,发生医患矛盾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5

“爸爸,我长大了绝不当医生”

在昆山形容两个人见面时间短,叫“对个火”。这个词同样适用于张炎和他的父母。

采访过程中,当记者谈及张炎的家庭时,他停顿了5秒钟,这个停顿背后我们已经读出了无奈和愧疚。

“我们和儿子的相处时间就是‘对个火’那么短。”张炎的母亲打趣道,知道自己有个医生儿子,有更多人比他们更需要张炎。平时有个小毛病老两口都是自己挂号。周末张炎回老家一趟也只有半天时间,有时候晚饭还没吃,就被打电话叫回单位了。

“最初听到这个比喻觉得是一句责备的话,时间久了,明白了这句话背后更多是无奈。”张炎沉思了片刻,现在只要能和他们“对个火”,父母也是高兴的,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给父母打个电话,他们也是理解的。

张炎选择医生这个职业不是因为父母,而是因为阿姨。张炎的阿姨是一位护士,小时候阿姨总是在照顾别人,从此在张炎心理种下了一颗“医生很伟大的种子”。然而,张炎上五年级的儿子跟张炎当年的想法却大相径庭。

“爸爸,我以后长大了如果学习好,我坚决不当医生,您总是半夜出诊丢下我和妈妈”。这是张炎的儿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很多医生的学习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却没有时间管理孩子,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忙了。”张炎说。

张炎的妻子是昆山一院的一名护士,她经常会问张炎“你到底还要不要这个家了?你在家里有没有承担了父亲和丈夫的角色?”每每这个时候,张炎明白,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也不用回答,只是妻子感觉累了,需要一个肩膀靠一靠。

“在我的内心家庭是第一位的,我也希望我能把家庭和事业兼顾,现在的天平重心偏向了工作,因为我看到了老婆还能支撑这个家。”张炎对记者说。

采访过程中,我们认为张炎的性格是内向的,关于这一点他本人也不否认。做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但要学会和患者沟通,还要走上讲台和学生交流。年,他成为神经内科副主任,这一职位的变化,对他性格的改变影响很大,也在迫使张炎一点点改变。

“上台的机会多了,深入基层医疗机构讲课、学术指导的机会也多了,现在给自己的性格打分,应该是60%内向+40%外向。”张炎腼腆地说到。

未来3-5年,昆山一院的发展目标是进阶三甲,作为一名科室副主任,张炎对神经内科也有自己的规划。“医院等级只是一块牌匾,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科室只有技术强了,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也才能医院的信任。”张炎说。

昆山一院神经内科“全家福”

在大学的时候,张炎总觉得为患者治好病是最大目标,20年的临床经验,让他的这个想法有了改变。“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名言越过时空,流传于人世间,如今成了张炎的座右铭。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医管局指导,健康界和健康县域传媒共同开展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县域版)擂台赛”全新启动。

1.征集对象:医院

2.征集时间:5月15日—8月15日

3.活动详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