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万里援疆思报国
看到将选派教师去*阿图什支教的通知时,李健一下子动心了,那是一个藏在他心里许久的梦想。
李健小的时候,爱看戏的父亲经常给他讲戏台上忠臣良将的故事。父亲用羡慕的语气告诉李健:“一个人如果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是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国就是千万人的家。”长大后的李健成了一名教师。父亲又说:“教育也是报国,一定要当好老师,教育好学生。”
父亲的教诲一直被李健记在心上。经过认真思考,他填写了援疆申请。很快,他的申请被批准了。李健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条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道路。这条承载着期望与重托的援疆之路,寄托了国家赋予的崇高使命,饱含着各民族兄弟之间的深情。这是一条艰辛之路,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幸福之路。
足足一个星期之后,李健才把自己要去援疆的消息告诉妻子。妻子一年前刚动过一场手术,正在恢复期,李健一直不忍心说,他知道如果自己去援疆了,那么家庭的重担就会全部压在妻子一个人身上。妻子没有埋怨李健,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去吧,我不拦你。”
年迈的父亲得知消息,带着母亲匆匆赶来了。父母亲年纪都大了,眼神里流露出的担忧与不舍,李健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父亲没有责怪李健自作主张,而是急着和他商量援疆之后家里的安排,诸如谁接送孩子上学、谁负责家务之类。李健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一下子感到没有了后顾之忧。
*克州阿图什市位于祖国的最西边,与昆山远隔万里。到了阿图什,李健见到了真正的大漠高原、戈壁荒滩。阿图什气候干燥,地震、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李健高原反应严重,到达阿图什的第一个星期,李健就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状况:每天早晨起来鼻孔里都是干结的血丝。李健以为自己得了什么病,有些惶恐不安,后来在与一起前去支教的同事的交流中得知,他们也有相似的症状,这才放松了一些。
阿图什与苏州相比,仿佛什么都不一样,那是另一番天与地。初到阿图什,时区的不同、饮食的差异、生活上的种种不便,都让人一下子难以接受。大漠里的风沙没日没夜地刮着,与江南水乡形成鲜明的对照,李健总觉得嘴唇干燥,甚至干裂,皮肤一天比一天粗糙。沙尘暴严重的时候,外面漆黑一片,根本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天晴时,偶尔上一次街,原本干净的衣服和锃亮的皮鞋不一会儿就布满了一层厚厚的灰,冷不丁地刮来一阵风,脸上、嘴里瞬间全是尘土。
所有的艰苦和考验,李健都能承受。援疆就是来援助*建设的。支教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推进当地教育水平的提升。李健的心里时刻不忘这一点。虽然在内心已经对当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做了充分的预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李健还是感受到了一丝艰难。每次布置的回家作业,第二天检查时总是发现没做的学生占了大多数,剩下的那些学生的作业正确率也不高。上课时很多学生普通话不够熟练,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李健尽量把讲课的语速放到很慢很慢,让学生听得清、听得懂。他一遍遍耐心地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厌其烦地解释,直到他们都弄明白为止。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李健利用周末买来铅笔、橡皮、本子等学习用品,当奖品发给学生。在一次视频聊天中,妻子得知这个情况,特意带儿子去超市采购了一大包糖果给李健邮寄过去,用行动表达了对李健的支持。当在课间将糖果分发下去,看着孩子们嘴含糖果、脸上挂满甜丝丝的笑意时,李健感到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五百多天的援疆行,一辈子的边疆情。李健用一年半的时间做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到*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是让李健一想起便热血沸腾的事情,也成了他宝贵的精神财富。选择了援疆,放弃原本舒适安逸的生活,经历一次在祖国边陲的锤炼,李健不断突破,自我成长,终于长成了一棵大漠戈壁上挺拔的胡杨。阿图什的漫漫征途里,李健在帕米尔高原上谱写了昆山援疆教师新的篇章。
李健用自己的努力与辛劳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同事的赞赏,也得到了当地*府的认可。克州人民*府授予李健“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一人援疆,全家援疆。李健知道,在荣誉的背后有着一家人坚定而饱含深情的付出。
作者:张其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