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建筑与建筑师的对话昆山周市文体中心与 [复制链接]

1#

日前,UDG联创国际昆山周市文体中心项目获《domuschina》等知名行业杂志推荐。其中《建筑知识》(a+a)杂志对该项目负责人、UDG联创国际副总裁杨征进行了专访,探讨设计过程中的更多故事。从建筑形式到功能布局,每一处细节都经历了多次的推敲与尝试。通过昆山周市文体中心的理想阐释,我们也一并认识了建筑师杨征的设计性情。

a+a:文体中心面向市民开放近1年,在这期间,您还去过那里么?当地市民有着怎样的评价?

杨征:去过几次,每次去都看见里里外外好多人,很开心。听到当地*府官员说:平均每天有多人来,节假日要超过人。也小心翼翼地问过几位当地人:“你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啊?”回答是这个地方蛮好玩的。

a+a:要在“高楼林立”的新区为市民建设一个有特色的文化、运动场所,其设计理念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

杨征:我做建筑师有二十多年了,尤其在这几年我和团队的一些基本工作态度和方式、倾向已经形成,针对每一个项目各种不同的要求、情况,我们都试图正面回应,通过理性的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面对当下现实,竭力将问题与限制、粗放与混乱看作是创作契机和灵感来源。具体到文化中心项目,通过前期一系列的调研分析,很快确立了几个基本想法:大致可概括为功能多样、空间丰富、布局集中紧凑、体量完整,且尽可能开放、透明。后期为了更好地与主管*府部门沟通,还给这些想法起了名称,称为“微型城市”、“开放场所”、“整体构筑”、“多相庭院”。虽是杜撰,倒也贴切。

a+a:项目建筑形式的确立是基于怎样的一种考虑?

杨征:建筑形式可能更多的是靠“做”,而不是“说”。所以恐怕很难用语言来表述,不过有一些基本原则应该是比较明确的。一是我们绝对不会去做简单的仿古形式,一定是坚持设计方法、建造方式及材料的当代性。二是关于近年谈论比较多的“抽象性”。我们在前期研究分析、概念推导生成方面,抽象方法可能会用的比较多,但最后形式的落地建成,还是会更多地考虑建造方式、节点构造及材料、肌理、质感、色彩的对比搭配,可以说是比较具象或具体的。通过这样的方法最终产生的形式,我们认为可能是更有利于场所氛围的营造,更易于比较直接的打动人心。

a+a:作为江南传统建筑环境的一种过渡空间——灰空间,它使建筑环境内外产生连续性,更合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但它的空间形态与人的心理行为有什么关系,在项目中是如何体现的?

杨征:所谓灰空间早年是由黑川纪章提出的这个说法,其实也就是室内外的一个过渡空间,由于多雨天气的原因,如你所说,在江南传统建筑中非常多见,有其自身的生命力与生动性。但由于功能尺度的不同,在这个项目中恐怕是难以直接呈现的。但遮蔽、覆盖、包容这些有利于场所感形成的手法,在项目中还是有很强烈的体现,比如入口处的超级雨棚,二层“空中街道”上部的半透明屋顶。在这些顶棚覆盖下的半室内半室外场所,在建成后确实成为了很受人们欢迎的“多样化聚集空间”。大妈们在入口广场上热烈舞蹈,孩子们在“街道”上追逐奔跑……人们多种多样的自发活动,都会在这些场所中发生展开。

a+a:怎样用现代设计语言诠释江南建筑的精髓与神韵?作为建筑师,您怎样看待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杨征:关于传统,其实也是这几年建筑界谈论比较多的话题。我个人比较认同朱竞翔老师的观点,就是“重新认识”。朱老师认为,传统中隐含的一些就地取材、可循环等对环境的一种“轻”的态度,完全可以持续,但有形的传统必须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技术手段才可能形成新的传统。所以传统从来不可能是固化的,它只有在不断地变革和演进中有可能延续。因此我们必须把传统放在当下条件中去重新认识。我们在传统及地域文脉的承继上,反对形式模仿,强调创新和与时俱进,坚持设计与建造的当代性,同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