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身边的榜样陈文虞22年挖掘抢救昆山花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央广网

编者按:立身养德,引领新时代文明风尚;恪尽职守,饱含家国情怀;不忘初心,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回首,一批群众认可、社会呼唤的榜样人物,引领明德惟馨的社会风尚,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谱写了壮美的新时代赞歌。央广网江苏频道推出特别策划《身边的榜样》,传扬榜样力量,展现作为担当。

央广网苏州1月28日消息(记者郑楚豫)“花桥人民养育了我,共产党培养了我,参与挖掘抢救花桥人文历史,传承给后人,我义不容辞。”陈文虞说。

做了40年数学老师的陈文虞,手拿三寸粉笔,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曾荣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昆山市优秀教师、昆山市少先队工作热心人(全市十佳之一)、昆山市三等功、昆山市时代乡贤等荣誉。

在同事的眼中,“老陈这人一辈子做什么事都认认真真”“他总是强调‘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他是花桥人文故事百事通,说起哪段历史都是信手拈来”……

年,陈文虞退休,走下讲台的他又立马投身花桥人文历史的挖掘研究,二十二年来,他走遍花桥大街小巷,查阅了数以万计的资料,走访了无数知情人士,历尽艰苦,却始终甘之如饴。“收录好这些花桥故事,就是圆我的一个中国梦!”陈文虞这样说。

陈文虞花了十六年时间,为花桥中学、小学、成人教育中心校,编撰了十二本校本教材,五十余万字填补了花桥人文历史资料。他精心编著的《黄炎培与徐公桥》让关于黄炎培创办徐公桥乡村改革试验区的历史资料更加丰实;他编写的《红色花桥》记录下峥嵘岁月花桥革命斗争事迹;他同画家王元昌合作创作的《花桥历史十八景》,为花桥历史胜迹留下珍贵资料……虽是自费收集的资料,但他不私藏,积极参加筹建花桥杰出人物馆、历史文化馆、徐公桥乡村改革展示馆,并提供了大量历史资料和珍贵老图片,开创了花桥历史展馆的先河。

年6月,陈文虞被查出食管恶性癌,手术后体重骤减20斤。家人纷纷劝他可以休息了,但他反而加快了挖掘编写的速度。“我岁老矣,但初心不变。术后三年是复发的高峰期,我要抢在三年内,新编一套《花桥人文系列丛书》,把手里的宝贝都整理成册,传承下去。小车不倒只管推,不给自己留遗憾!”

在陈文虞家中,书案上、书架上、茶几上摆满了各类文史典籍,花桥镇志、昆山县志等文献的复印件一沓又一沓。“花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距今年前后,先人便在这片临近东海的沃土居住,开创了史前文明。但在历史长河中,胜迹损毁,口口相传的文史掌故失传。如今很多挂在嘴边的地名人名,大家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近年来,花桥深度挖掘这些人文历史,就是希望守住花桥文化的‘根’和‘魂’,我能参与其中,也是为讲好花桥故事,传递好花桥好声音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二十多年来,陈文虞笔耕不辍,乐在其中。虽然有苦有累,但更多的是甜和幸福,“挖掘和收集的过程,让我的生活也更充实了。”陈文虞说,“黄炎培乡村改革的创新精神,蔡璜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蒋德麒投身祖国建设的创业精神,归有光的家国情怀,革命烈士们的大无畏献身精神……每一位杰出人物,每一段历史,都深深感动着我,给予我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当得知花桥要筹建“徐公桥乡村改革试验展示馆”时,陈文虞自告奋勇接下黄炎培乡村改革材料的挖掘收集工作,他两次拜访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三次参访上海川沙黄炎培故居。可是,两家单位的研究人员都知道有这件事,却都没有一纸文字资料。几十天的奔波,他一无所获。“正不知如何是好时,是黄炎培的‘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的爱国精神鼓励了我。砻糠搓绳起头难,办法总比困难多。”

做事从不半途而废的他和同事们重整旗鼓,另辟新路,走访昆山和上海的图书馆、档案馆,甚至计划北上北京,到民建中央查资料,大家早出晚归,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捞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们找到了《黄炎培研究文集》两册,大家如获珍宝。在上海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大力帮助下,他们查阅了大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资料、《申报》《大公报》等,终于寻到了上海职业教育社在乡村改革年代出版的系列刊物和大量珍贵老照片,收集到几十万字的资料。陈文虞又花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将其编撰成《黄炎培与徐公桥》一书,十万余字,详细介绍了黄炎培开创全国第一个乡村改革试验区的历史背景,选择徐公桥作为试验地的原因、改革的内容、方法、规章、制度和六年试验成为全国样板的巨大成果。

“他常常一坐下来写,就忘了时间,写到深夜12点也不休息。一大把年纪了。”老伴看着心疼心里更着急。“有一回我出去办事,让他看着灶上的火,回家饭也烧焦了,他却在书房翻阅资料,奋笔疾书。多危险啊,都不敢跟子女说。”

陈文虞宽慰老伴说:“花桥建区十五年,从落后的乡村发展成现代化商务城,一天一个样,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文化事业也要赶紧繁荣兴旺起来啊,我们文化工作者更要加把劲啊。”

翻阅着一代代人艰辛整理的《花桥镇志》,陈文虞有些感伤,“只有我们还记得这些编写人员的名字,他们默默无闻地守住家乡的宝贝,记录下历史文脉、小镇变迁,传于后世。”

陈文虞深刻地记得在收集花桥名人蒋德麒资料时,镇志编写人员一遍遍领着他采访村民,走访蒋德麒后裔,不辞辛劳。

蒋德麒是中国著名水土保持学家,他放弃在联合国工作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十多次打报告,申请从南京高校调到最艰苦的黄土高原,治理黄河。陈文虞激动地说:“我当时就被蒋老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了,但所有资料仅多字,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挖掘更多他的事迹。”

经过一年多的走访,陈文虞收获了许多讯息,可是,没有一条可以联系蒋德麒家人的线索。他没有灰心,坚持二次、三次的重访。好不容易弄到了一本《蒋氏宗谱》,本想可以万事大吉,想不到宗谱上的介绍也十分简单,电话号码一个也打不通,老人子女的工作单位,撤并的撤并,调动的调动,搜寻再次陷入困境。当时,有人劝他放弃吧,但他不甘心,“蒋老是我们花桥的骄傲,我绝不放弃!”

三年后的一天,陈文虞终于打通了蒋德麒孙子小蒋的电话,但小蒋很谨慎,询问了老陈的名字、单位、事由,就挂了电话。陈文虞欣喜之后有些失落。一星期后,小蒋主动来电联系。“那感觉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陈文虞回忆,举全家之力,小蒋寄来了众多蒋德麒的资料、照片、奖章、证书。其中还有传家宝,蒋德麒出席全国人代会和毛主席一起拍的照片。三年多的苦苦追寻,终于圆梦。后据了解,蒋家三代人,有副研究员以上高级职称的有22人之多,是各条战线上的中流砥柱。陈文虞说,“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收集好蒋老的这些资料,让更多的花桥人知道他,引导大家以此为榜样,勇当建设家乡的排头兵,再创花桥新辉煌。”

多年来,陈文虞在社区、小学、中学,为一代代人讲课,在《鹿城(昆山)故事》大讲台作宣讲,在花桥24小时图书馆举办花桥杰出人物系列讲座,在“西桥东亭”大讲台讲座,借用一个个生动故事,让花桥的历史人物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引导学生们从小热爱家乡,立下雄心壮志,为祖国富强而读书,为圆中国梦而奋斗!

陈文虞分享道:“作为一名老党员,在几十年的追梦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有三个词,‘梦想’‘爱国’‘坚持’。梦想就是初心,有梦想才有追求,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收获。爱国是做人的本分,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困难面前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到达彼岸,终能圆梦。”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陈文虞仍在努力编写《花桥人文系列丛书》,他希望更多人能加入花桥人文历史的挖掘延续和传承推广,将花桥故事一代代留存下去。“希望不要出现断层,避免文化缺失,因为留住城市印记,才能有开创美好未来的底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