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唐诗里的淮安白居易过楚州 [复制链接]

1#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23414.html

上回书说到刘禹锡的“淮阴行”,这个“行”,不仅仅是他自创的乐府诗题《淮阴行》,也真正是他曾经一次的“淮阴旅行”。显然,那趟淮阴旅行,他诗歌创作热情高涨,诗歌里留下过“淮上”,“淮安”,“淮阴”这些跟现在淮安市密切相关的地名就是最好的证明。其实,他那次的“淮阴行”之所以诗情高涨,和他的好游伴有关,这个游伴,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当然也留下很多“唐诗里的淮安”,但是,白居易的诗歌作品里喜欢用的地名是“楚州”。

什么?淮阴,淮安,淮南,淮上,怎么又出来一个“楚州”?

是不是感觉更乱了,哈哈!

我知道,很多淮安人也都知道,现在淮安市的淮安区,前头的名称就叫“楚州区”,当然,她叫楚州区之前,那里就叫“淮安”,是县级行*机构的淮安市……唉,更乱!那就,凌乱在风中吧,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楚州这个名称应该已经在淮安地界上消失了吧,也许就此,永远消失了。

疑惑很多年了,所以,我想首先来梳理一下,“楚州”这个名词。

一说一说淮安“楚州”

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楚”字,跟现在的淮安是完全无关的,涉及地点的两个义项一个是指现在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

另一个是指早期古代,中国春秋时的楚国,所属范围辽阔,从地图看,楚国最兴盛时候的疆土范围,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江苏北部。那时候的楚国兼并淮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显然那个时候,现在的淮安所在地,的确属于楚国,可以称作“楚”。

秦统一中国灭了“楚国”之后,到了秦末大起义,也再一次出现“楚国”和“楚王”。公元前年,项梁的起义*在山东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一代"楚怀王",并建都盱眙,就放在现在淮安区域范围,可是很快又将楚怀王从盱眙迁到彭城,以现在徐州作为楚国的国都。两年后,公元前年,秦朝灭亡以后,项羽以为天下太平,便开始分封诸王,并自诩为西楚霸王,国都就在当时的彭城,直到公元前年,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为止。他的西楚范围包括今天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一带地方。此时,淮安地域大概也应该可以称“楚”吧。

汉高祖建国初期,封韩信为楚王,当时的淮阴属韩信的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楚王国自然消失,至此,“楚”和淮安淮阴无关。

直到隋朝开皇废除山阳郡置楚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淮河以南,盱眙县以东,宝应县、盐城市以北地区。再次将“楚”与现在江苏淮安相关起来。

到了唐代继续设楚州,仍治山阳县。范围显然比现在淮安要大多了。唐开元中,楚州被列入十大紧州之一,从属淮南道。

宋代也依旧保留楚州,也依旧包括现在淮安所在的一些地域。直到明代,"楚"才正式成为湖广布*使司的代称,跟现在江苏境内的淮安无关了。如此,读唐诗宋词时候,再遇到“楚”地,就在我们身边,不会感觉遥远。

所以,我想告诉所有的淮安老乡们,在中国历史最鼎盛的汉唐时期,我们淮安就属于楚州,楚州是我们辉煌历史的标志,无需回避,更没必要放弃了这个记录我们历史的符号。

二说一说“刘白”友情

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古代文坛有名的一对知音好友。他们诗歌里的淮安,刘禹锡爱用“淮阴”这个古老的名词,体现的是他性格里的老成念旧的古典风雅,白居易喜欢用“楚州”这个大视野的名词,可见他性格里的健朗大气的时尚风范。

他两个同年出生,都出生于唐大历七年,公元年,都生长在*河流域的中原地带;职场环境也基本一致,也都经历过宦海浮沉,有着相似的被贬再贬的不幸经历,最后都在洛阳担任清要闲职,白居易是东都太子少傅,刘禹锡则是太子宾客,都是诗文大家,在唐代诗坛,他俩一个被称作“诗豪”,一个被称作“诗魔”,两人互相赠答的诗就有首之多,白居易还为此出了一本书《刘白唱和集》。

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刺史任上,刘禹锡在和州刺史任上,二人有了较多的诗文来往。他俩第一次相见就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段子,就发生在距离淮安楚州不远的扬州,就发生在他俩携手共游楚州,来到淮安的之前。

他俩55岁那一年,也就是宝历二年(年)十月,白居易因病罢苏州刺史,刘禹锡也离任和州(安徽和县及周围),二人在扬州相遇,一见如故,宴会上白居易亲自把箸击盘,慷慨悲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认为刘禹锡的诗堪称“国手”,这样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却被贬谪远郡长达二十多年,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愤愤不平,认为这“二十三年折太多”,损失太大!

刘禹锡的确不愧为白居易所称赞的“国手”级别的诗人,即席回赠白居易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从诗歌流传的历史效应来看,显然比白居易那首出名的得多: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都是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诗风平易,浅显直白,然而刘禹锡,就更多带有士大夫们的典雅诗风,这首诗歌引用多个典故,最经典的就是“闻笛赋”和“烂柯人”。“笛赋”指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为怀念嵇康而创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所指的是古代樵夫王质,有一次上山砍柴,看别人下棋太痴迷,等到棋局结束,发现已过去上百年。刘禹锡借此形容自己这二十三年贬谪远郡,恍如隔世。

他们初次见面的这番诗歌唱和,更增加了他们之间相互的认可和喜爱,于是,就结伴一起沿运河北上,畅游楚州,去看一看老淮阴。

他俩的友谊远不止这些,他俩的友谊天长地久。

大和五年(年)十月,刘禹锡由礼部郎中、集贤学士转任苏州刺史,在赴任途中路过洛阳停留了十五天,与时任河南尹的白居易再一次相聚,饮酒作诗慰藉人生。临别时白居易冒雪专门在福先寺为刘禹锡饯行,席间白居易吟咏《醉中重留梦得》诗:

刘郎刘郎莫先起,苏台苏台隔云水。

酒盏来从一百分,马头去便三千里。

刘禹锡随即吟出四句诗来酬答白居易:

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

两个人的诗句里,都满含他们不舍分离,惺惺相惜的友情。

个性上更爽直一点,更外露一点的白居易,显然在表达友情的时候也更为热烈,他的几首写给刘禹锡的诗歌,越到中老年,你就会越是百读不厌:

《赠梦得》

年颜老少与君同,眼未全昏耳未聋。

放醉卧为春日伴,趁欢行入少年丛。

寻花借马烦川守,弄水偷船恼令公。

闻道洛城人尽怪,呼为刘白二狂翁。

《赠梦得》

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

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

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

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

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

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白居易的感情热烈质朴,表达直接,我总觉得那两句“放醉卧为春日伴,趁欢行入少年丛。寻花借马烦川守,弄水偷船恼令公。”就是写他们携手共游楚州时候的乐趣。

那一趟楚州游淮阴行,一定是他俩“坐着摇椅”津津乐道的往事。那一趟楚州游淮阴行,让他们在扬州一见如故的基础上,更发现了相处的默契和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白居易才会由衷地抒发相守到老经常见面的“三愿”。

其实,这些诗歌我在两年前研读《诗人酒态之xxx》的时候都做过研读,此刻再读,忽然深深地叹息自己,没有这样的知音文友携手再回淮安游走一遍,深深担忧自己无法了却踏遍运河淮河沿岸的行走愿望。

刘禹锡71岁病逝于洛阳,白居易又是好一番诗情抒发,4年以后白居易75岁,终于撒手人寰去寻他的老友去了。

白居易《哭尚书刘梦得诗二首》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生一死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曹,文章微婉我知秋。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已枯。

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落景挂桑榆。

夜台暮齿期未远,但问前头相见无?

三白居易过楚州

大和五年(年)秋冬季,白居易不是一个人过楚州,他是和刘禹锡携手过楚州的。在这里当然也少不了两个人的诗歌唱和:

刘禹锡《岁杪将发楚州呈乐天》

楚泽雪初霁,楚城春欲归。

清淮变寒色,远树含清晖。

原野已多思,风霜潜减威。

与君同旅雁,北向刷毛衣。

白居易《除日答梦得同发楚州》

共作千里伴,俱为一郡回。岁阴中路尽,乡思先春来。山雪晚犹在,淮冰晴欲开。归欤吟可作,休恋主人杯。

岁杪,年底的意思;除日,除夕这天。这组唱和是刘禹锡唱白居易和,题目就告诉我们,那一年他们游楚州很尽兴,竟然就留在楚州过年了。他俩很是合得来,唱和及时,同进同出,刘诗说得含蓄“与君同旅雁”,白诗说得直白“共作千里伴”,但是都有,在一起就是春天的感觉,哈哈。

在楚州期间,刘禹锡最重要的作品应该是那首《淮阴行》,而白居易最出名的一首,应该是这首《赠楚州郭使君》:

淮水东南第一州,山围雉堞月当楼。*金印绶悬腰底,白雪歌诗落笔头。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当家美事堆身上,何啻林宗与细侯?

这首诗歌最重要的句子当属第一句“淮水东南第一州”,豪气!

其实这首诗歌就是一首酒宴酬和之作,竭尽所能赞美楚州使君。郭使君,名行余,元和进士,太和初官楚州刺史。唐代诗人喜欢用汉制入诗,汉时称刺史为使君。

全诗用了不少典故,来映衬郭使君的气派。白雪歌诗,《白雪》即《阳春白雪》,古代歌名,曲调高雅,和者甚少,后常用"白雪"赞誉别致的文学作品。林宗与细侯,是汉朝历史上的两个姓郭的名人。一个是林宗,东汉郭秦,字林宗,品学为时人所重。细侯,后汉郭伋,字细侯。王莽时为并川牧,建武中由颖州太守复调并川牧,县邑老幼相携途迎,行部到西河有儿童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常用赞扬官吏到任受人欢迎的典故。

白居易对这位郭使君的奉承不止一首,还找到一首《和郭使君题枸杞(一作枸杞寄郭使君)》:

山阳太守*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

这首诗歌前面两句是在赞美郭使君把自己的*府衙门管理的井井有条,山阳的衙门里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后两句我感觉是在和郭使君开玩笑。

前篇提及刘禹锡的一首《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诗中刘禹锡心无旁骛只写井边一棵能使人延年益寿的枸杞树,相同的内容,白居易写起来,就调皮了。“根成狗”的“狗”可能是枸杞之“枸”的谐音,意思是郭使君管辖的地域,如此平安无事,就连夜晚听见的几声狗叫也不要奇怪,原来是这里的枸杞井边上长着一棵枸杞树根,变成仙狗了。

白居易的性格洒脱,为人豪迈豁达,他可以如此信手拈来信口出句,可见他和郭使君的关系够铁,当然也足见,和刘禹锡携手楚州游的那些日子,他过得是多么惬意轻松,多么自由奔放。

也许正因为那一次楚州游的记忆太过美好太过快乐,所以白居易在离开楚城的时候,就显得特别失落:

白居易《早发楚城驿》

雨过尘埃灭,沿江道径平。

月乘残夜出,人趁早凉行。

寂历闲吟动,冥濛暗思生。

荷塘翻露气,稻垄泻泉声。

宿犬闻铃起,栖禽见火惊。

曨曨烟树色,十里始天明。

当然从季节看,这首诗歌是夏季,可能未必是写在刘白淮阴行的那一次,但是诗歌里的烟火人家,荷塘稻垄都让一向洒脱的诗人涌起莫名的感伤。还读到他的两首过淮河的诗歌:

白居易《渡淮》: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孤烟生乍直,远树望多圆。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

白居易《问淮水》:

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

《渡淮》是全景诗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的句子,就是一番,水阔路远扁舟小,天地自然人伤感的意境。而《问淮水》,就全是议论,感叹庸庸碌碌为名利的人生,和这流水一样一刻不停,只是,我为名利,你淮水,为了啥?貌似无稽之问,却一刹那就把淮水孤舟上,诗人渡淮时候的烦乱又无聊,找不到寄托的茫然心绪瞬间倾泻而出。

我猜想,白居易写这两首诗歌的时候,刘禹锡一定不在身边,有老朋友携手过楚州的时候,白居易是快乐的,快乐成那种,不回家的人,一个不回家过年的男人。

楚州或者淮阴,不是白居易一生里最重要甚至都不是相对重要的一个经过,但是,白居易携手刘禹锡过楚州的经历,成为白居易永远的美好记忆,也是刘禹锡珍藏一生的美好记忆。刘禹锡一首《送李中丞赴楚州》的诗中有对楚州的秀美风光的描绘:“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这是楚州留给他的美好;诗中还有一句“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我以为就是白居易过楚州留给他的美好了。“昆山玉”是一个典故,指晋人郄诜曾因对策高明以“昆山玉”自比,后以此典喻指优秀人才或应举及第之事。诗句虽然是写给李中丞的恭喜他高升的,但是读到这句诗歌里的“同向扬州携手行”不由我不联想起刘白诗人同行楚州的经历,那一次,一定是给刘禹锡也留下太多的美好,所以只要提及楚州,他就会想起“携手同游”。

公元年的那个冬天,楚州不冷,白居易不冷!

蝴蝶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