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泉:久病才见真孝子
年10月,初秋的清晨透着些许寒气。5点30分,在昆山花桥镇胜巷新村一户居民住宅里,一位清瘦的花甲老人睁开双眼朝旁边一张床上看了一眼。一位白发稀疏、面部干瘦的老太太双目紧闭,躺在床上。老人起床后,轻轻地给老太太翻了个身,用双手给老太太按摩全身。随后,老人又去打了一盆温水,用毛巾给老太太轻柔地擦洗身体,再为她换上干净的尿不湿。老太太像个乖巧听话的婴孩,任由老人细心地照料。忙完了这些按摩清洗工作后,一个小时也就过去了。这时,老人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去厨房准备早饭。
如果阳光每天透过窗户进去窥探,一定会感到十分无趣,因为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重复上演。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有点变化的是老人的头发渐渐变白了,皱纹渐渐变深了;没有变化的是老太太瘫痪在床的睡姿和那微弱的呼吸。
这位花甲老人,就是花桥经济开发区新安社区的居民孙金泉,病床上的老太太就是孙金泉九十七岁高龄的老母亲。
从年到年,在这十四年里的坚持,孙金泉对老母亲的照料,已经不能仅仅用一个“孝”字来简单地阐述了。
年出生的孙金泉是花桥镇曹安村人,在家排行老三,大姐是父母的养女,二哥在三十五岁那年不幸意外身亡。身为小儿子的孙金泉很早就挑起了赡养父母的重任。
孙金泉高中毕业,当过村办教师,办过印刷厂,干过个体经营户。聪明能干的他做起事来样样拿得出手。孙金泉更是村里出了名的孝子。以前家家户户都有农田,孙金泉生怕父母劳累,每次干农活都是抢着干。平时买了好吃的,他总是第一时间想到父母。年,孙金泉的父亲因病去世后,孙金泉更是对母亲关怀体贴,将她照顾得无微不至。
年,花桥曹安村拆迁,孙金泉和妻子带着母亲一起搬进了胜巷新村的新家。孙金泉希望八十三岁的母亲能跟着自己在新家好好享几年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8月24日凌晨2时许,母亲的房间里突然传出痛苦的呻吟声。孙金泉冲进房间一看,顿感情况不妙,医院救治。医生告诉孙金泉,他母亲突发脑梗,又因年事已高,家属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即便老人被抢救过来,也可能会瘫痪。但是孙金泉没有放弃,他请求医生,一定要救活母亲。
母亲被救过来了,却只能躺在床上,一刻都离不开人。为了照顾好母亲,当时年仅五十岁的孙金泉毅然辞去了一份高薪工作。从医院把母亲接回家后,孙金泉就把母亲的床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起初,母亲还能坐起来,孙金泉就把母亲抱到客厅沙发上,陪她一起看会儿电视。遇到晴朗的天气,孙金泉就用手推车把母亲推到小区里晒晒太阳、看看风景。孝顺的他还特意买了照相机,推着母亲到处留影。小区里的居民们每当看到他们母子的身影,都会称赞孙金泉是个难得的孝子。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久病才见真孝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金泉母亲的病症愈加严重。瘫痪三年后,她再也不能坐起来,大小便完全失禁,吞咽功能也渐渐丧失,最后甚至无法顺利进食。看到这种情况,亲戚朋友们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切顺其自然吧。可是孙金泉不忍心母亲就这样离开自己,他想尽一切办法要留住母亲的生命。为了给母亲喂餐,孙金泉买来鱼、虾、果蔬,用食物料理机打碎后一勺一勺地喂给母亲吃,每次喂餐都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性急的人看到他喂食的动作都会急得发疯,可是孙金泉却极有耐心,食物冷了,就加热继续喂。直到母亲吃饱了,孙金泉才抓紧吃上几口填饱自己的肚子。为了防止母亲长期卧床起褥疮,每隔两个多小时,孙金泉就给母亲翻一次身。
怕自己夜里睡过了头,孙金泉就在晚上多喝水,自己多起夜上厕所,这样就可以给母亲多翻身。母亲大小便失禁,孙金泉发现老年尿不湿会使母亲的臀部一直潮湿,而婴儿尿不湿质量好,用过后臀部是干爽的,从那以后,孙金泉就一直给母亲用婴儿尿不湿。尿不湿用完了,一个电话打给在南京的儿媳妇,她就会帮忙在网上购买。母亲排便困难,孙金泉就隔两三天给母亲使用开塞露,甚至用手指帮助母亲排便。这些事一般人光听了都会皱眉头,可是他却不怕脏,更不嫌累。
母亲瘫痪在床十多年来,孙金泉几乎没有睡过一晚整觉,家人提议请个保姆,孙金泉却担心保姆照顾不周。即使自己精心照料,母亲身上还是出现溃烂。九旬老人遇到这种情况,医院救治,也没有医生愿意上门诊治,孙金泉就自己购买医药材料为母亲治疗。十多年里,母亲多次徘徊在生死线上,孙金泉都一次次将母亲拉了回来。
亲戚朋友们都称赞孙金泉:“老人九十七岁,已属长寿,十多年来,你该做的都做到了。”孙金泉说:“照料母亲是我的一份孝心。”孙金泉如此悉心照料母亲,也影响了家里人。妻子被丈夫的孝心所感动,也陪着丈夫一同照顾婆婆。儿子、儿媳妇平日在南京生活,逢年过节回家时,总要帮着照顾老奶奶。上小学的孙子每次回花桥,总会帮着爷爷一起照顾太奶奶,学着孙金泉的样子给太奶奶擦擦脸和手。
社区居民们都说,孙金泉的孝亲家风比万贯家财还珍贵。
作者:蓝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