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7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在京举行“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研讨会暨年“企业成本和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成果发布会。财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培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马海涛,河南省财政厅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郭宏震,昆山市财政局局长夏明军,江西乾照光电总经理刘兆,台玻成都玻璃总经理李广玉等参会研讨。财科院副院长邢丽主持会议,研究生院院长杨远根出席会议,副院长徐玉德参会研讨。财科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傅志华发布“企业成本”调研成果;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赵福昌发布“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成果。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约3.5万人线上参会。
刘尚希指出,两份调研报告均是针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展开的。近年来,无论是财政政策中的减税降费,还是货币政策中的结构性工具,都是围绕企业做文章,政策基本思路是保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到底活力如何,发展现状如何,未来前景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一个焦点,即企业成本。可以说,企业成本集中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调研发现,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的综合成本是上升的。当然,我们所讲的成本,不是财务会计的定义,而是一个负担的概念。为对冲企业成本负担的上升,政府实施了大量政策措施,尤其是减税降费的力度非常之大。当前来看,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多,公共风险在不断扩大,再通过减税降费对冲企业成本负担已经远远赶不上外部不确定性及公共风险内部化为企业成本的速度。另外,持续多年减税降费带来财政空间的收窄,意味着财政自身风险在扩大。如果风险增加的速度大于财力增长的速度,那么,通过现有政策手段对冲公共风险的可持续性是在下降的。这也意味着,我们要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实现公共风险收敛乃至最小化,仅仅依靠宏观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来破解结构性和长期性问题,比如,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妨碍了农民群体的发展,也导致其收入和劳动技能难以提升。这是当前我国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从风险权衡的角度探讨,短期来看,必须扩大内需,在农民市民化上做文章,以公共消费带动私人消费;长期来看,必须以公共消费促进人力资本的平等积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风险是基于人的,离开人这一主体来考虑风险没有意义。所以,风险的逻辑自然而然地嵌入了以人为本的逻辑。同样,宏观经济当前面临的许多问题,也需要回到如何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权衡风险、判断风险,并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傅志华以“不确定形势下企业面临的风险挑战和成本变化趋势”为题汇报“年企业成本调研总报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