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治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此文作于年10月)
戏曲是什么呢?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来演绎故事,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
戏曲的源头是什么呢?在人类社会比较原始的时候,人们遭遇病痛、小灾小难的时候,大家围着火堆跳、唱,这种类似于祭祀、联欢的活动算是原始的歌舞。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戴着假面具唱啊跳啊,还保留着一些原始特征。这是戏曲最原始的渊源。
戏曲,必然有音乐元素;音乐,就需要有乐器。中国出现乐器,是很早的。有一些传说,例如宓羲作瑟、神农作琴、女娲作笙等等。中国的音乐,不是简单的音符和旋律,是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
五音,“宫商角徵羽”,按五行,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古琴,原是五根弦,配以五音。据说后来文王加一根“文弦”,武王加一根“武弦”,古琴变为七弦,七音就是“宫商角变徵羽闰”。
《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十二律,分阴阳,由低向高排列,奇数的六个调叫律,偶数的六个调叫吕。六阳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阴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我们常讲的“五音六律”、“黄钟大吕”,源于此。
八音,指的是乐器的八种材质。
金类,是金属,如:钟;
石类,如:磬;
丝类,如:琴;
竹类,如:箫;
匏类,即葫芦,如:笙;
土类,指用土烧制的,如:埙;
革类,皮质的,如:鼓;(鼓也有石鼓、铜鼓等)
木类,如:柷。(木制的打击乐)
戏曲的发展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文学形式都是戏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元素的注入,对戏曲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的乐不是单纯的音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儒家的六经是《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但《乐经》失传,只留下五经。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傀儡戏、俳优等。
傀儡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出现的一种表演形式。据考证,傀儡戏源于祭祀、殉葬。殉葬品中的人俑,与傀儡戏有着直接的联系。
俳优是表演乐舞、杂技等的艺人。司马迁的《滑稽列传》中,有对俳优的记载。其中“楚有优孟”一段,就是“优孟衣冠”一词的出处。
周代,对乐是很重视的,宫廷演礼、祭祀,都有乐,称为“雅乐”。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又叫“百戏”、“散乐”(与“雅乐”相对)。这是一种民间歌舞、杂技、武术、魔术相融合的形式,戴假面,表演人与猛兽互博。汉武帝时,设置乐府,对诗歌进行搜集、整理。
到了隋唐时期的民间歌舞与宫廷歌舞相结合,非常流行。
唐代是一个鼎盛的时代,当时的长安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从出土的壁画来看,外国的使臣们纷纷来到长安觐见大唐皇帝,真个是万国来朝。汉族,少数民族及外国的歌舞都有融合,歌舞盛行。
唐代,出现了参军戏、俗讲、变文等形式。
参军戏,是由两个人来表演,一人戴幞头(头巾),叫做”参军”;另一人梳着”苍鹘”。后来,参军叫做副净,苍鹘叫做副末。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俗讲、变文是一种说唱形式。起源于寺院,僧人把佛经改为通俗的变文,以说唱形式宣讲、吟唱。主讲者称为俗讲僧。百姓、达官贵人,都时常去寺院听讲,这一形式在当时比较盛行。
宋代,戏曲初具雏形。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经济相对稳定、发达。经济增长,温饱问题解决了,精神上的需求也随之而来。宋代不再宵禁,夜生活开始繁荣,一日三餐,就是由宋代开始,因为晚上出来玩,饿呀。说唱艺术得到了发展,民间歌舞、说唱、滑稽等元素相综合,出现了宋杂剧。宋代的娱乐场所叫勾栏、瓦舍。
在宋代出现了皮影戏、说书等艺术形式。傀儡戏,皮影戏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为戏曲的发展、后来的演员舞台表演等奠定了基础。
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有些程式化的东西是绝对不能错的。比如,怎么进门?怎么转身?转身之后,再怎么回身,一般是“S”形,这是绝对绝对不能错的,有一定的规律。大家看木偶戏表演的时候会发现,木偶进门后必须“S”形反方向转过身来。为什么这么处理呢?因为不这么操控,木偶的线、支杆儿就会缠在一起。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了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因素。
元代是戏曲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阶段,出现了元曲,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即元杂剧。初期,“南戏”、“杂剧”是并存的,“杂剧”的影响力更大些。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影响巨大的剧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等。由于当时文人、剧作家的出现,特别是元曲四大家的出现,把“元杂剧”推向一个高峰。
明朝时期的著名剧作家是汤显祖。他的《还魂记》、《紫钗记》、《南柯梦》、《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很了不起。
作为一个作家,能有一部作品传世不衰,就很了不起了。汤显祖的四部代表(还不是全部作品)作至今传演不衰,实属不易。汤显祖是一位真正的、伟大的剧作家。西方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生于年,汤显祖生于年,二人都是年去世的。汤显祖比莎士比亚年长14岁。二人同为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我觉得是一个“惑”字,主人公是迷茫的,始终是“我该怎么做?”;这是人性的探索。汤显祖的作品,是一个“纯”字,主人公内心是明朗的,“我就这样做!”
明代,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江苏的昆山腔,被称为四大声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弋阳腔和昆山腔。
弋阳腔,源于南戏,是南戏在弋阳当地与赣语、北曲、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弋阳腔又称赣语高腔。后来的青阳腔、潮剧等地方戏,都受到弋阳腔的影响。
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昆山腔,和现在我们所说的昆曲不是一个概念。昆山腔也是源于南戏,由民间清曲、小唱发展而来,和当地的方言土语结合,无管弦伴奏。开始时只在苏州一带,明万历年间,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
到了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了里程碑式的人物:魏良辅。
魏良辅,嘉靖时中进士,后官居刑部员外郎等职。现在来讲,他是位票友或曲友。他能演唱,通音律。魏良辅虚心向一些名曲师请教、问艺。过云适、陶九官、陆九畴等人,都教过他。张野塘是一个被发配的犯人,魏良辅听他唱曲,大为赞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张野塘(张野塘才比魏良辅小八岁)。张野塘成了魏良辅的得力助手。
魏良辅在其门婿张野塘、弟子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等人的协助下,对原来的昆山腔进行改革。他们将昆山腔杂乱的方言去掉,使用官腔,吸取海盐腔、弋阳腔的优点,用笛子伴奏,在板眼、曲调、字腔、平仄等方面,使得昆山腔不断完善。所以说,魏良辅是昆山腔到昆曲的一座里程碑。
直到京剧的出现,昆曲才慢慢弱了下来。
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皇帝过生日,各地戏班进京祝寿,这才有了四大徽班进京。
“三庆班”最早进京,之后,“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等徽班相继进京。而后,六班逐步合并成为著名“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四班各有特色:三庆的本子、和春的把子(武戏)、四喜的曲子(昆曲)、春台的孩子(童伶)。
在四大徽班进京之前,像“秦腔”、“弋阳腔”已经有班在北京演出了,受到了北京当地语音、艺术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四大徽班进京后,各剧种互相学习借鉴,是第一次融合,叫做“徽秦合流”。
几十年后,大概是--年,湖北的汉调艺人进京,这是第二次融合,叫做“徽汉合流”。
其实在嘉庆时,汉调艺人米应先(米喜子)就进京了,搭春台班演戏二十余载,他的关羽戏最有名。他演关羽,不勾红、不抹红,登台前饮酒,然后脸就红。
道光时,又有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等人进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出。
同治、光绪年间,由于宫廷的喜爱,京剧出现繁荣,有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以前有文章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民国,京剧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流派。如: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净行的金、郝、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