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50406/j8vdfet.html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两岸文化探源之七:昆山之行综述
.05.12
编者语
5月10日,因疫情间隔了近半年之久,两岸文化探源之行终于重启。
借昆山市长邀请前往调研和讲课的机会,我们来到了两岸经济交流最为密切、素有“小台湾”美誉的江苏昆山。
昆山之行的核心主题是公益。短短一天多时间,我们探访了台协发展会馆、亭林公益坊、张浦镇金华村五彩益家和昆山慈善大楼,召开了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专题座谈会和报告会,并赶赴姑苏城拜谒了范氏义庄,感受到有着两岸交流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昆山公益浓浓的情怀与深厚的潜质。
昆山市民政局陈鲁勇局长、宋桂兰副局长陪同考察,好友施从美教授也特意从苏州大学赶来,全程陪同我们调研。
谨以《周易·谦卦》象辞为题(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从如下四个方面综述此行,表达我们对昆山公益的敬畏之情和期许之心。
LIFERECORD
(一)扎根昆山的台湾人
昆山现有10万台商,加上长期定居的台属二代三代乃至四代台胞,占台湾来大陆长期定居创业总人数的五分之四强,被盛赞为“台商之家”,有大陆“小台湾”之美誉。昆台之间一无地理优势,并非隔海相望;二无人文渊源,亦非台胞故土;三无资源禀赋,不具备投资开发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如此众多的台商扎根昆山?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来到了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总部——台协发展会馆。
年逾古稀的李仁鐩常务副会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在会馆宽敞大气的接待厅,这位在三洋台湾退休后来昆创业近20年的企业家和我们亲切交谈。他以在昆投资经营的亲身经历和三代人定居于此的扎根情怀,娓娓讲述着昆山与台湾之间的不了情。
上世纪80年代,敢为人先的昆山人凭着比邻上海的地域优势,建起了全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其时正值台商大举西进大陆投资潮起,昆山以其灵活的政策优势和真诚的服务吸引并成功留下了一批又一批前来上海考察的台商。
从一开始,昆山就主打政策牌,以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不仅留住台商投资,更留住台胞的心。年2月,国务院批复昆山设立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随之进入对台优惠政策的加速期,平均每年一次部省际联席会议,累积近百项优惠政策及措施如密集的糖弹落在昆山。
如今,昆山已成为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最密集、经贸交流最频繁的地区。统计显示,年昆山GDP达亿,连续17年居全国百强县之首。而台资经济贡献了昆山GDP的40%、利用外资的60%、进出口的70%。整个疫情期间,昆山台商在政策支持和广大台企员工的努力下,尽早复工,以工抗疫,巧抓商机,经济总量不减反增,成为“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样板,一些初期退往东南亚的台资又纷纷返归昆山。
年10月,昆山在国台办支持下设立了全国第一家台胞投资企业协会,现有会员企业逾家,在各乡镇和开发区都设有分会,共有13个区域分会;协会充分发挥服务会员的共同体作用,根据需要先后成立了11大功能委员会,其中包括致力于联谊台属义工、推进公益慈善活动的青年会和妇慈会。
“我是南部嘉义人,我家三代人都定居在这里。”热情的李会长如数家珍,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他热爱的昆山:“现在昆山面向台属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都很健全。教育方面,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高职都很齐备,都是台资自己办的,师资、课程和课本都与台湾打通。医疗方面和台湾的健保无缝链接,医院特别是诊所和药房,方便就医问药。养老方面也设立了许多台资的养老院,引入台湾的护理和社工。这里还引入了台湾的社区营造、公益慈善与义工制度,许多台属纷纷参加妇慈会,在扶贫济困、抗疫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活跃在台湾的社区义工也扎根在了昆山,比如我们小区的垃圾分类采用的都是台湾的模式,影响和带动了昆山的垃圾分类。”
昆山不仅让大批台商在此落地,也将台湾的公益与社会服务扎根在昆山。
我们在协会前台合影留念,允诺并期待下次更加深入的调研。
LIFERECORD
(二)政社合作的昆山公益
近年来,昆山以城乡社区为中心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一方面,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引进专业社工机构,通过购买服务搭建公益组织孵化平台,开发社区服务项目,培养专业社工队伍,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整合多方资源,发挥苏南模式的既有优势,在政策支持下以集体经济为龙头打造公益共同体,探索有昆山特色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我们来到亭林城市管理办事处采莲社区,办事处和社区的两位负责人向我们介绍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改革创新的探索,并带我们来到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入驻的亭林公益坊。这是引入著名慈善组织爱德基金会及多家国内成熟的社工机构搭建的一个“社工站”,致力于培育专业的社工项目、团队与组织。爱德的沈淑珍主任热情地迎上来,她是一位资深的专业社工,事先我们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