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寻访昆山的历史文化高地片玉坊 [复制链接]

1#

8月20日上午,第二期“地名文化寻访志愿活动”如期而至,继上次走过耳熟能详的“亭林路”、“聪明弄”,此次,我们走向昆山的文化高地。

我们沿“西街”,一路自琅環公园走过侯北人美术馆、状元泾、西街,途径石幢弄、西寺弄,来到娄江河边,不同年代的文化故事,无不孕育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情怀……

片玉坊,历史上是一条“文化之街”,文化人就是盲人作家张大复,他的故事至今流传。张大复,字元长,号“病居士”。他四十岁开始患上青光眼,双目失明以后,除了短时间在做官朋友的衙署里担任过幕僚,更多的时间是闲居在家,或静静地坐在小西门城墙上聆听过往鸟声,或在家与朋友促膝长谈了解一些外面情况。明末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钱谦益就是这里的座上宾,钱谦益描述张大复的梅花草堂是“席门蓬户,轩车往来无虚日”。张大复把四十岁以前设馆教书、做幕僚以及外出旅游的见闻,包括著名人物的言行、家乡的风土人情、灾荒与兵寇、水利沿革以及复社的兴起与发展等等,通过自己口述、家人记录,著成《梅花草堂笔谈》,他的文章被誉为“震川后又一大家”。

片玉坊在昆曲发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就是因为太仆寺卿徐应聘的太史第、拂石轩。许多著名诗人、曲师、歌唱家、优伶艺人常常前来聚会,这其中有梁辰鱼、汤显祖等。大戏剧家汤显祖于明万历年间从江西来到昆曲的发源地昆山,就住在好友徐应聘的家中。他们是同科进士,又都先后弃官回原籍,对戏曲有共同的爱好。彪炳史册的昆剧剧本《牡丹亭》正是在片玉坊太史第的拂石轩内写成的。内阁首辅,太仓人王锡爵,退休后在老家太仓闲居,听说汤显祖来昆山,居然好几天不来拜谒,心里感觉很奇怪。于是他派人买通汤显祖的随从,暗中监视汤显祖的形踪,看看他究竟在做些什么。结果发现汤显祖每天在忙着写《牡丹亭》,随从者还偷偷抄录文稿交给王锡爵派来的人。等到汤显祖完成《牡丹亭》创作,王请他去家中观赏《牡丹亭》,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千古佳话。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驷马关”的由来。

小西门是昆山老城六城门之一,正式名称叫做“丽泽门”。

这一带旧名“驷马关”,因古代设有水道收费关卡而得名。原本此处有座桥名叫“驷马关桥”,上世纪七十年代新娄江疏浚拓宽时被拆除。史料表明,这个地方跟昆山第一位状元卫泾有关。南宋初年,昆山流传着一句谶语叫做“潮至夷亭出状元”,“夷亭”就是现在唯亭镇,原来属于昆山县辖区。谶语流传之后的若干年来,潮水从来不曾到过夷亭,昆山也没有出状元,于是没人把那句谶语当回事,往往是一笑了之,到后来便渐渐忘记丢之脑后了。到了宋淳熙十年(),有位道士云游到夷亭,突然又提起了那句尘封了几十年的谶语,有人去报告给知县叶子强。叶知县来到昆山后也曾听说过这句谶语,现在旧话重提不敢怠慢,马上就在夷亭东霖桥北堍的章家桥旁建造了一座“问潮馆”,要问问这潮水到底什么时候能涌到夷亭来,昆山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出状元。巧了,就在这一年,滔滔白浪果然到了夷亭,第二年,也就是淳熙十一年()昆山石浦的卫泾果然中了状元。后来章家桥就改名叫做状元桥,桥下那条无名小河就叫做了“状元泾”,从此“元泾听潮”成为了“夷亭八景”之一。这些便是我们此次寻访了解到的部分历史奇闻轶事。

----*磨刀老者*----

途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位做着“磨刀”手艺活的老先生。

一开始,我不解为什么要把“磨刀”称作“手艺”,后来了解到,磨刀对手上功夫的要求可不简单,力度要是控制不好可会导致刀刃卷起,也就“磨”不好刀了。感叹一下,这可是作为我们新时代年轻人平日所鲜有了解的冷知识呀!如此说来,着实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可小觑看似平杂的小技术,其中也同样蕴含着深厚的功夫和技巧。

随着昆山地名文化寻访的不断深入,我们不仅感叹于生活的江南小城竟藏着如此的历史文明,亦在一步一移的聆听观察中体察到百姓生活中的民俗科学。

地名文化传播志愿活动,让我们更懂昆山,更爱昆山!

指导老师:张银龙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何文师传统文化实践者

陈士同传统文化实践者

报名志愿者:陶咏茗、杨需儒、刘语章、高明瑜、管嘉诺、

邵骏骋、丁美涵

活动组织:曲若菡地名文化传播蜻蜓志愿团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