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建議蕁麻疹患者少吃海鮮類的食物。(本報資料照片)
●俗稱「風團」的蕁麻疹,有些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有些則是「慢性子」,來了不肯走,走了沒多久又來。與大家所想不同的是,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皮膚科蘇向陽主任醫師指出,並非所有蕁麻疹都和過敏有關,治療與護理也大有講究。
「外婆帶寶寶去公園裡看花餵魚,玩了一小時,沒想到帶回一身『紅包』!」廖女士說,一周前,兩歲的寶寶手臂、脖子、小臉上長了一團團紅疙瘩,奇癢無比。起初她以為是蚊子咬的,沒想到紅疙瘩消退後,沒幾天又重新冒了出來,而且孩子越抓,紅疙瘩長得越多。廖女士覺得不對勁,帶著孩子到兒科檢查,才知道原來孩子得了蕁麻疹。
蘇向陽指出,蕁麻疹是一種常見、頑固性皮膚病,俗稱風團、風疹團。它與風疹名稱相似,但並非同一疾病,表現為迅速發生與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蕁麻疹發作時,皮膚異常刺癢,隨著癢感和搔抓迅速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紅色或蒼白色風疹塊。少數情況下,有發燒、腹痛、腹瀉或其他全身症狀。
和成人相比,嬰幼兒由於皮膚薄嫩,蕁麻疹的紅斑、水腫反應更明顯,瘙癢感也更重。尤其是嬰兒蕁麻疹多為急性蕁麻疹,通常發病突然,有的為環狀,也可互相融合成大片,發生部位不定。
少數患兒會出現發燒、頭疼、氣憋、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不適,嚴重時可有面色蒼白、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患病時間在六周以下屬於急性蕁麻疹,病程超過六周則屬於慢性蕁麻疹。
★過敏原因很複雜
大部分急性蕁麻疹、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是過敏導致,過敏原因非常複雜,通常有食物、花粉、塵蟎、藥物等因素。但是,蕁麻疹並非都因過敏引起。
蘇向陽指出,部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誘導性蕁麻疹不是過敏導致,而是接觸了某些因素誘導產生出現類似過敏的表現。
以讓患者最頭痛的慢性蕁麻疹為例,有些慢性蕁麻疹屬於原因不明的自發性蕁麻疹。有些則有明確誘因,例如因皮膚劃痕、接觸冷或熱的物品、皮膚受壓、曬太陽、身體受震動、做運動,接觸水或其他物品後出現風團。
食物、吸入物、藥物、化學物質、感染、物理機械刺激、冷熱、日光、環境、系統性疾病等,或是季節的變換,遺傳因素,都有可能會導致蕁麻疹。
化膿性扁桃腺炎、咽炎、腸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一年四季均可成為蕁麻疹的誘發因素。
細心觀察、清楚自己的蕁麻疹類型十分重要,往往是預防和治療的關鍵。蘇向陽建議,經常出現過敏的蕁麻疹患者,一定要進行過敏原篩查檢測,查清楚是接觸性的、食入性的還是吸入性的過敏原引起的過敏反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精神情緒有相關
蕁麻疹特別是慢性蕁麻疹治療難,根治更是難上加難。減少發作需要患者和醫師共同努力,盡量找出「過敏原」或「誘發因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患者多留心觀察發病的時間、規律等,例如吃過什麼、接觸過什麼、去過什麼地方,寫日記,可到醫院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做相關檢查。
蘇向陽提醒患者,別忽視慢性蕁麻疹是一種心身性皮膚病,其發生、發展與自身情緒狀態密切相關。精神心理因素也可引起蕁麻疹的發生。精神心理因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改變血管舒縮功能,使皮膚的屏障功能發生改變,導致蕁麻疹的發生,神經精神因素可能通過血清NGF、VIP、IL-5和組胺釋放而誘發或加重慢性蕁麻疹。
這時需要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提供個性化、正確的心理干預,例如要給予患者充分宣洩的機會,幫助患者克服抑鬱、自卑及焦躁等不良情緒。醫治好「心病」,有助於緩解患者的焦慮和抑鬱症狀,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復發。
★家庭護理也重要
蕁麻疹治療常用的抗過敏藥物主要是口服抗組織胺藥,外用抗過敏止癢藥膏,嚴重者遵醫囑可短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控制蕁麻疹,不能單指望醫師,家庭護理也非常重要。奇癢來臨時,千萬不要用手抓撓患處,更要避免抓破患處引發感染。
許多飽受蕁麻疹折磨的朋友都有份長長的「戒口」清單。蘇向陽建議蕁麻疹患者平時注重營養均衡,少吃或不吃辛辣及海鮮類的食物。但也不要因噎廢食,盲目「戒口」,最好做好「發病紀錄」,寫清楚蕁麻疹發作前後的飲食生活和接觸情況。
蕁麻疹患兒的家庭護理更要重視。家長要勸阻孩子抓撓患處,撓破皮膚後要注意適度消*防感染。平時帶孩子到花園綠地玩耍時,要注意防蟲防蟎,可以給孩子戴口罩,避免接觸花粉類物質。盡量少去樹底、草叢等陰暗處活動,或者在裸露皮膚上塗驅蚊水。平時要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加強身體鍛鍊,增強免疫力。
蕁麻疹患兒可以戴口罩,避免接觸花粉類物質。
?紐約消費達人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